笔趣窝 > 明越坡 > 第九百四十七章 吴中献策

第九百四十七章 吴中献策


  听了陈维林说出的这个计划,我和季貔都是点了点头,说如此甚好。让田川孤信给死去的陈祖义顶包,可以让大明东南直到南洋一带的民心稳定、让大家更加感受到大明帝国的神圣不可侵犯。

  接下来,季貔又将他和哥哥季牦准备让大虞国向明朝投降、将大虞国并入大明帝国的版图一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郑和听了季貔这个大计划,也是显得异常兴奋。郑和表示,大虞国并入明朝的版图,他和季牦、季貔、胡俨四兄弟就都成了明朝的臣子,也算是一个十分圆满的结局了。

  听了郑和这话,季貔是摇了摇头说道:“明朝的臣子,我和季牦大哥不奢望,也没有兴趣,我们准备从此过平民的生活。”

  季貔这么一说,郑和惊道:“大虞国投降大明帝国,按照皇上的思路,肯定是急需要两位哥哥继续在大虞国的地盘上为他稳定局面呀!两位哥哥要去过平民的生活?这是唱的哪一出?”

  季貔摇了摇头,说道:“既然大虞国投降了明朝,我和大哥季牦就是最不该留在大虞国的人。当然,皇上肯定会说让我和大哥季牦继续在大虞国为他镇守藩篱,其实只要我和大哥季牦留在大虞国,皇上一定会对我们日防夜防。”

  郑和显然是不同意季貔这番话,他正准备反驳,我立即插嘴道:“和儿,这事儿你不必再多言了。季牦和季貔兄弟二人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留在大虞国,就眼前来看,似乎是很有利,但从长远来看,很可能给他们兄弟二人带来杀身之祸。这一次,季牦、季貔兄弟两个不仅是不会留在大虞国,他们还将带着家小,以战俘的身份被张辅、沐晟二人送回应天。季牦、季貔兄弟两个虽然在应天长大,但毕竟离开家乡这么多年了,这以后,他们这两大家子,还得靠你和俨儿多多帮衬。

  我这么一说,和儿赶紧说道:“父亲,您这是说的什么话?以季牦、季貔两位哥哥的能力,他们就是不留在大虞国,皇上也会授予他们官爵。”

  我摇了摇头,说道:“季牦、季貔兄弟既然准备以战俘的身份回到应天,那他们兄弟两个肯定不会再以大明帝国朝廷命官的身份出现。毕竟季牦曾经是大虞国的君主,他们兄弟两个如果要想不被皇上猜忌,只能是当个闲云野鹤,悠然安逸地度过下半生。”

  和儿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说道:“以两们大哥的才能,从此当一个闲云野鹤,真是可惜了。”

  紧接着,和儿又问道:“如果皇上非要给两位大哥授予官爵,那又该怎么办呢?”

  我和季貔二人相视会意,季貔说道:

  “这就要靠和弟和俨弟到时候为我们周旋了,这也是父亲刚才为什么会说出,日后要和弟和俨弟多多帮衬我和季牦大哥的原因。

  对于这事儿,我和父亲、季牦大哥早先都商量过,对于明廷授予的官爵,我和季牦大哥是绝对不接受的。但皇上圣口一开,我们如果坚持不受,那又是犯了欺君之罪。

  因此,我们想到了一个折衷的方案,那便是皇上授予的官爵由我和季牦大哥的儿子接受。如此一来,既保存了皇上和朝廷的颜面,又能让我和季牦大哥不再成为皇上‘日夜操心、天天关注’的人物。”

  季貔说到这里,和儿点了点头,说道:“这事儿我懂了。请父亲和二位大哥放心,有我和俨哥在,两位大哥这两大家子在应天绝对不会有半分危险。”

  我点了点头,提醒和儿道:“如果有什么拿不准、搞不定的事情,就去找找我那道衍小老弟。在永乐朝,我相信还没有他搞不定的事情。”

  和儿自然是点了点头。

  说妥了此事之后,我自然是让罗仁、陈元贵等人都进来,与和儿一一相见。

  气氛正在融洽之时,马悦突然朝和儿来了一句:“永乐皇帝是不是打算要迁都到北平呀?”

  和儿一听这话,立即是一怔。他反问马悦道:“马叔父,这话您是听谁说的?”

  马悦笑道:“这事儿我是猜测的,只不过是今天想向贤侄求证一下。我想,如果永乐皇帝有这个打算,一定瞒不过贤侄。”

  “猜测的?”和儿十分疑惑地说道:“马叔父是如何猜测的?”

  马悦故意卖了个关子,说道:“贤侄应该认识吴中这个人吧?”

  “吴中?”和儿问道:“马叔父说的是右都御史吴中吴大人?”

  马悦点了点头,说道:“右都御史应该是贤侄出海之前他的职务,他现在可是资善大夫、工部尚书!”

  和儿笑道:“嘿嘿!吴大人又升官了,这次回应天,我得恭喜他了。”

  突然,和儿像想起了什么似的,他惊奇地看着马悦,说道:“我记得在我出海之前,吴大人也曾就这事儿探过我的口风,我当时只是说不排除皇上有迁都北平的想法。这会儿马叔父又提起这事儿,莫非马叔父与吴大人的关系不一般?”

  马悦笑道:“这么跟你说吧,你们应该都知道吴中是吴合忠的独子,其实你们都不知道吴中并不是吴合忠的亲生儿子,他还有一个双胞胎哥哥,名叫汪振海。而这汪振海便是我的女婿。”

  和儿自然是不知道当年汪耀南曾将一个亲生儿子过继给吴合忠之事,听马悦这么一说,自然也是十分惊讶。

  马悦也不再卖关子了,便详细讲述了此事的经过。

  当初,十多岁的吴中被送到吴合忠家之后,汪振海曾陪伴弟弟一同前往。在吴家,吴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吴中的仕途也不像他继父吴合忠那样坎坷,二十多岁的吴中曾在北平布政司任从六品的经历,由于有了与当时的燕王朱棣接触的机会,博学多才的吴中渐渐得到燕王朱棣的赏识。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之时,吴中立即坚定地站在了燕王这边。朱棣登基之后,吴中立即被升任为正四品的大理寺左少卿。两年之后,便被提拔为从二品的右都御史。

  也就是在担任右都御史期间,凭着敏锐的政治嗅觉,吴中预感到永乐皇帝想要迁都北平,于是,吴中便找到了永乐皇帝最信任的宦官郑和探口风。

  郑和虽然只是给了吴中一个模棱两可的说法,但吴中坚信永乐帝是想迁都北平的。于是,吴中暗中办了一件大事。

  什么事儿呢?

  那就是绘制了一套重修北平城的详细施工图。

  可别小看了这套重修北平城的施工图。虽然是号称重修北平城,其实就是重建北平城,更为关键的是,这重修的北平城完全是按照皇城的规格,比当时的应天还要气派。

  当然,这套施工图的玄妙之处不仅仅是局限于规格很高,而是深度融合了北平城北诸多山脉、河流的走向,俨然是一座风水宝城。

  当吴中将这套详细施工图单独向永乐皇帝呈递之时,只是说北平乃皇上的发祥之地,“靖难之役”中,北平饱受战火袭击,现在应当重修。至于新北平城的规格为何如此之高,吴中自然也是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他说北元的残余势力仍然时不时犯我边境,假如有一天皇上准备御驾亲征,狠狠地打击北元,这新修的北平城正好可以作为行宫。

  朱棣是一个马背上打天下的皇帝,自从他第一天在应天皇宫的龙椅上坐定之时,就十分思念北平。江南山青水秀、应天繁华无比,可这一切都吸引不了朱棣。朱棣一直就向往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驰骋千(万)里、笑饮胡虏血,那种波澜壮阔的生活。

  朱棣虽然有迁都的想法,而且在内心深处,这种想法很迫切,但他不能表露出来。因为朱棣明白,要迁都北平,必然遭到群臣的反对。自己喜欢边塞那种大开大合的生活,但臣子们却留恋江南水乡的温柔,君臣矛盾似乎无法调和。

  正是因为朱棣在内心深处向往着北平,他才会在与郑和、朱能、道衍和尚这些北平的老班底言谈之间,偶尔表露一下自己的心迹。

  说起来,吴中也算是朱棣在北平的老班底。但吴中是在“靖难之役”发起之后,才投靠的朱棣,况且吴中的家乡就在江南,朱棣自然是不会在他面前表露任何心迹的。这也是吴中为什么要去找郑和探口风的原因。

  当朱棣仔细看完吴中进献的重修北平城施工图之后,他“深情”地看着吴中。他问吴中道:“以前只听说爱卿博学多识,没想到爱卿对工程建设、对风水堪舆还有如此之深的研究。只是这新城虽好,如果没人,那也只是一座空城,未免太可惜。”

  这时,吴中给朱棣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主意。那便是将江浙一带的一些富户、大户迁到北平,以此来充实北平的人口。

  要说迁徙大户、富户,朱棣的老子朱元璋也没少干,当年的沈大哥被迫迁居应天就是个例子。

  :。:


  (https://www.bqwowo.cc/bqw133520/7590767.html)


1秒记住笔趣窝:www.bqwow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wow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