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窝 > 明越坡 > 第九百五十三章 霸气金碑

第九百五十三章 霸气金碑


  季貔曾告诉郑和,明军讨伐大虞国,表面上是因为陈添平之事,实际上是因为朱允炆一事。由于朱允炆不想再连累无辜,因此,他们这次向明朝投降,朱允炆会跟着一同回应天。

  朱棣听了这话,点了点头。

  他突然话风一转,问郑和道:“先前在东堡,我曾听锦衣卫说起过,朱允炆曾在东堡娶妻生子。可是后来,朱允炆就突然出现在了大虞国。不知你可曾听胡季貔说起过朱允炆妻儿的情况?”

  这事儿当时胡季貔还真没跟郑和说起过,所以郑和只是茫然地摇了摇头。

  其实关于朱允炆妻儿的事情,朱棣单独问过张辅和沐晟,二人均一口咬定,他们在大虞国确实只是见到了孤身一人的朱允炆,并未听说他还有家小。张辅和沐晟还宽了朱棣的心,说从东堡到大虞国,那个路途也是相当遥远,估计朱允炆就算有家小,肯定也是死在路上了。

  当然,关于石氏和朱文垚之事,先前在大虞国胡季牦、胡季貔和张辅、沐晟四人也是早就统一好口径了,一旦有人问起建文帝家小之事,他们便一口咬定并不知情,反正建文帝到大虞国之时就已经是个孤家寡人了,如果有家小,也在进入大虞国之前就遭遇不测了。

  见郑和这副样子,朱棣相信他也是确实没有听说过朱允炆妻儿之事。于是,朱棣说道:“你知道朕这次召见你是要干什么吗?”

  郑和摇了摇头。

  朱棣说道:“我要你再次出海!”

  什么?再次出海?这才回来了几天?

  郑和疑惑地问道:“不知这次圣上要微臣完成什么使命?”

  朱棣看着郑和,说道:“这次之所以又急着让你出海,有两件重要的事情。第一,你护送工部尚书吴大人去龙头,他要在那里修建一处水底墓,安葬朱允炆。当然,这也是朱允炆临死之前提出的最后要求。”

  朱棣才说到这里,郑和就惊道:“朱允炆死啦?”

  朱棣点了点头。

  朱棣告诉郑和,那朱允炆说龙头是一处水龙脉所在之地,他想死后安葬于此,听说能保大明江山三百年太平。而工部尚书吴中这次随船队秘密出海,就是为了完成这个使命。

  郑和惊道:“既然圣上让吴大人去安葬朱允炆,那肯定是不能草草了事。朱允炆的陪葬物品,如此之短的时间能准备妥当吗?”

  朱棣说道:“无非就是些金银玉器,我已让内官监和银作局加紧准备,三日之内,必定齐备。”

  听朱棣这么一说,郑和沉吟了片刻,说道:“启奏圣上,微臣有一个想法。龙头地处三佛齐国之内,为三佛齐国治下的一个邦国。既然三佛齐国已臣服于我大明,咱在朱允炆的墓中是不是得留下点儿特殊的印记?假如数百乃至数千年之后,我大明的后代与其他南洋国家在三佛齐国发生了权属争端,而龙头的朱允炆墓中却有今日圣上留下的遗迹,那不是就是咱大明的后代宣誓主权的最有力证据吗?”

  郑和的这个说法倒令朱棣颇感新鲜,他盯着郑和问道:“依你之见,该如何留下印记?”

  郑和告诉朱棣,他的想法是在朱允炆的墓室之中立一金碑,由朱棣在上面亲书碑文。

  朱棣一听,疑惑地问道:“你的意思是让我给朱允炆题写碑文?从辈份上来说,这好像有些不合适。”

  郑和连忙解释道:“微臣是让圣上在朱允炆墓室里留下一个碑文,告诉后人,这块碑乃当年永乐皇帝所立,这块地方乃是大明的领地。并不是让圣上去给朱允炆题写碑文。”

  郑和这么一说,朱棣倒是明白了。

  朱棣沉思了片刻,提笔在一张纸上分两竖排写下“华夏之域,大明之疆。犯我华夏,虽远必诛。”这十六个字,然后对郑和说道:“朕就在碑文上写上这十六个字,是否可行?”

  郑和反复念叨着“华夏之域,大明之疆。犯我华夏,虽远必诛。”这十六个字,说道:“甚好!如此霸气的碑文方显我永乐朝的威武!如果圣上再在后面加上一个落款就更妙了!”

  于是,朱棣又提笔在那十六个大字的后面,写上了“大明永乐五年冬朱棣书”十个小字。

  郑和仔细端详着御案上的这副字,不住地点着头。

  见没有什么不妥,朱棣立即叫来一名小太监,让其将这副字赶紧送到银作局,让银作局的工匠迅速用黄金锻造一块高三尺三寸、宽一尺三寸、厚一寸三分的金碑,并将这副字拓刻在金碑之上,限五日内完工。

  小太监领命,立即是拿着字火急火燎地出去了。

  见小太监走远了,郑和又说道:“微臣还有一个建议,以便更好地从侧面证明咱大明对三佛齐国的权属。”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讲!”

  郑和说道:

  “那三佛齐国国王梁道明自从入应天朝见之后,便返回岭南老家,那三佛齐国的一切事务均由其外甥施俊卿全权处理。这一次,施俊卿在咱们击败陈祖义的过程中,也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

  因此,臣建议圣上立即颁下一道诏书,册封施俊卿为旧港宣慰使,并授予其印信。同时,册封龙头邦国的国王李正立为龙头宣慰使,也授予其印信。当然,由于龙头邦国只是三佛齐国的属国,这龙头宣慰使的品级自然要比旧港宣慰使低一些,其印信也要小一些。

  微臣这次出海南下之时,正好将诏书和印信分别授予施俊卿和李正立二人。如此一来,在三佛齐国和龙头邦国的官方记载之中,自然也少不了要大书特书他们受到大明朝廷册封之事。”

  朱棣有些不明白地问道:“为什么册封施俊卿为旧港宣慰使,而不是三佛齐宣慰使?”

  郑和告诉朱棣:

  “这里面其实是有深意的。三佛齐国属下有多个邦国,旧港相当于三佛齐国的国都。如果册封施俊卿为三佛齐宣慰使,这就好比继续默认龙头邦国这些小部落仍然是在三佛齐国的管理架构之下。

  而现在咱们册封施俊卿为旧港宣慰使,册封龙头邦国国王李正立为龙头宣慰使,从名称上来看,似乎他们都只是大明王朝的下级,而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了。当然,为了照顾施俊卿的情绪,咱们就将旧港宣慰使的品级定得高一些,印信刻得大一些。

  以后如果还有合适的机会,咱可以在三佛齐国的其他属国中多册封几个宣慰使。如此经过数年之后,可以从意识形态上淡化三佛齐国对这些邦国的领导,更有利于大明王朝对这些小国家、小部落的控制。”

  听了郑和这番话,朱棣是大加赞赏。

  紧接着,朱棣又对郑和说道:“护送吴尚书去龙头安葬朱允炆,连带着册封施俊卿、李正立,这只是你此番出海南下第一件事。第二件事,才是我真正交给你的任务,你必须在龙头一带给我好好查访,看朱允炆的家小是不是已经到了龙头。朕有些不放心,这朱允炆一心求死,死后还非得葬到龙头,这该不会与他的家小有什么关系吧?”

  嘿嘿!你看看,这就是帝王之术。先前朱允炆临死之前,朱棣对朱允炆所说的那一番令人感动的话,让我们真以为朱棣也有侠骨柔情的一面。其实大家哪里知道,他的那番表演,无非是为了掩藏他那颗冰冷的心。

  接下来,朱棣单独召见的第三个人,就会让大家对这一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朱棣召见的第三个人是当时一个并不起眼的小人物——正七品的户科都给事中胡濙(yng)。

  胡濙生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二十五岁的胡濙高中进士,被授为正八品的兵科给事中。当时“靖难之役”已经爆发,胡濙这个不起眼的小官儿便被朱棣收买。

  虽然由于职务实在太低,他并没能给朱棣做什么大的贡献,朱棣登基之初,还是将其提升为正七品的户科都给事中。

  虽然户科都给事中官职不高,但由于有接近皇上的机会,胡濙可没少单独给朱棣表过忠心。这一次,朱棣决定给这个多次表过忠心的胡濙一个机会。

  待胡濙行完礼之后,朱棣说道:“你站到我跟前来。”

  刚过而立之年的胡濙不知道朱棣为何单独召见他,还是战战兢兢地站在了朱棣的面前,双手是放在身前也不是,放在身侧也不是,动作极不协调。

  朱棣知道这哥们儿是紧张了,于是,他温和地说道:“爱卿,这次朕宣你进来,是有一件大事交给你去办。”

  胡濙听说朱棣有大事交给自己去办,是又惊又喜。胡濙惊的是皇上突然召见自己,说要自己去办一件大事,这是多么大的事?自己能不能完成任务?胡濙喜的是,自己多年的表忠心终于是见成效了,皇上将一件机密大事交由自己去办,那是对自己莫大的信任。一旦这事儿办妥,加官进爵那还不是水到渠成之事?

  :。:


  (https://www.bqwowo.cc/bqw133520/7590841.html)


1秒记住笔趣窝:www.bqwow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wow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