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窝 > 大明之五好青年 > 第十四章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第十四章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杨信和黄英一后一前,撑着小舢板缓慢穿行芦苇中,黄镇警惕地搜寻着四周。

  三个人全都保持沉默。

  这可是杀头的买卖……

  呃,对杨信来说无所谓啦,私盐就是挂一次,他头顶早就已经挂一根绞索了,不在乎再多一根,至于黄镇父女俩估计已经挂很多根了。难怪无论黄镇还是黄英,都对他的在逃死刑犯身份不屑一顾,那点破事对于贩私盐的来说的确可以不屑一顾。同样也可以解释黄镇为何这么欢迎他,对于一个贩私盐的来说,一个在逃死刑犯无疑是最好的员工了,再加上他的战斗力之后就完全可以说是个宝了。

  杨信有些眼神复杂地看着黄英那性感的小背影。

  她爹够狠的。

  女儿就带着贩私盐,丝毫不在乎哪天事发挂绞索,儿子就寄养亲戚家读书考秀才,这差距太大了。而黄英看起来还视为天经地义,就跟着她爹过这种脑袋别裤腰带上的日子,拼命只为能供应她弟弟考秀才。

  这就是传统女人啊!

  传统女人好啊!

  前面的黄英不自然地扭动了一下自己的小腰,很显然她知道杨信在身后干什么。

  这时候小舢板无声地转到了一道芦苇夹出的水巷中,前面一个小沙洲赫然出现,那里就仿佛荒岛求生般立着一个吊脚的草棚,但却正在不断有规律地抖动。草棚前的沙地上一个光屁股的小女孩正在快快乐乐地堆沙堡,一看他们立刻欢呼一声,紧接着跳进了水里,恍如一条小青蛙般转眼到了船边。

  “英子姐姐!”

  她抬起头看着黄英说道。

  黄英笑着掏出一包油纸包着的白糖递给她。

  这东西在大明并不是很贵,至少算不上奢侈品,老百姓也能吃起,按照目前的价格,一斤大概需要六分银子,相当于七斤多上好的面粉。不过这个时代面粉反而比米贵,一斤面粉八厘,米的话就低多了,哪怕粳米也就是七钱多一石,折合每斤四厘半多点。当然,米价地区差异巨大,广州斗米二十文,也就一钱银子露头,这时候一两银子可以换一千五百多文,万历通宝是四克,而铜一斤值银九分四厘。

  而辽东米价目前已经到了二两以上。

  不过八厘是面价。

  这时候上等白面里面加入了太多的人工成本,麦子反而比米便宜。

  “黄老大,这个兄弟面生啊!”

  一个壮硕的男子披着破褂,说着话从棚子里跳出来,后面草帘后隐约可以看见一个女人正穿衣服。

  黄英赶紧转头。

  然后就看见杨信脸上了然的笑容。

  她脸更红了。

  “赶紧办正事!”

  黄镇无语地看着那男子说道。

  后者朝棚子里喊一声,紧接着跳上了自己的舢板,那小女孩举着白糖转眼又回到沙滩,迅速跑到棚子边恍如猴子般爬了上去。

  “天当被,地当床,这位大叔活得洒脱!”

  杨信感慨道。

  “呃,我其实就是穷!”

  那人愕然了一下说道。

  “这位小哥识文断字?”

  他紧接着问道。

  “认倒是能认个八九不离十,写的话就更少了!”

  杨信回答。

  繁体字看懂不太难,至少绝大多数猜也能猜出,但写就真不行了,实际上别说繁体字,就是简体字因为敲惯了让他手写很多也忘了,至少起笔得想一想。

  “那也了不起!”

  那人说道。

  “在下杨信!”

  杨信朝他拱手说道。

  “苗二,我比你大不了多少,咱们论兄弟就行!”

  苗二说道。

  说话间两艘小舢板一前一后继续穿行于芦苇荡,很快外面变亮,天空中烟雾弥漫,当他们转过一个弯之后海风的腥气扑面而至。广袤平缓的海岸泥滩上,一块块农田般被垄框起来的海水正在阳光下曝晒,而在这些盐田间是一个个破草屋,几乎所有草屋的烟囱都在冒着烟。而在草屋与盐田间是一个个忙碌的灶户,一些晒得差不多的盐田中,甚至男女老幼全都在结了硬壳的地上,刮取这些附着盐晶的灰白色草木灰。另外一些刮出草木灰的灶户,则倒在一些石头制的容器中重新加入晒过的海水,让这些盐晶变成高浓度卤水漏下,然后将这些卤水进一步过滤。

  过滤完成送入那些草屋,那里进行最后的煮盐工序。

  这就是晒盐。

  准确说是半晒半煮。

  “为何不直接晒?”

  杨信疑惑地说。

  “也有,沧州一带刚刚开始推行,会的不多,多数还是这种老办法,那样的盐田需要另外修建,两淮盐晒得多!”

  黄镇说道。

  “这些灶户不比纤夫强多少啊!”

  杨信感慨道。

  那些忙碌的灶户在烈日下一个个蓬头垢面,头发胡子上还带着雪一样的盐晶,多数都只穿一条犊鼻裤,浑身晒得黝黑干裂,身上多数都带着各种疤痕,高浓度的盐水对他们的身体一样有伤害,海水里又不是只有氯化钠,晒盐的同时这些乱七八糟东西也被浓缩。

  而且他们全都瘦骨嶙峋。

  如果说纤夫只是机械性的累,灶户就是劳累加腐蚀。

  纤夫就像行尸走肉。

  而他们就像一群不断腐蚀中的行尸走肉!

  “庶民最苦者灶户!”

  黄镇说道。

  杨信转头看着他。

  “不是我说的,这是朝廷一位官老爷曾经说过的。

  其实灶户在太祖洪武年间,日子过得反而是最好的,那时候他们可以晒盐得工本粮,每引一石,免一切赋役,煮盐也有官府专门划给他们的草场,这些草场可以自己垦荒。盐场有官仓常年储粮以保障灶户,就连商人收盐都得额外交一份银子给盐场以备赈济,灶户犯了罪都减等,哪怕应绞的也只是杖责。

  唯独不得私售余盐。

  在完成朝廷的本课之后,额外制的盐也得给盐场,还是按照盐数给工本粮,不准私下售卖。”

  黄镇说道。

  “就是国营盐场雇工?”

  杨信说道。

  “也可以这样说,灶户们只管制盐就行,制出盐交盐场官仓,通常有两种仓,盐商拿着盐引去常股仓直接支盐,他们的盐引靠从边镇以粮食换取,边镇也就不会缺粮。灶户不管卖盐,他们就是制盐交官,从官仓换取粮食,也可以自己垦荒种田打鱼,不过需得先把正课盐完成。完成之后就自己随便了,愿意继续制盐就作为余盐继续交官仓换粮,不愿意就种田打鱼。”

  黄镇说。

  “那如今呢?”

  杨信问。

  “全是银子了,盐法两百多年变了一次次,每次都是灶户吃亏,到万历四十五年行纲盐法,盐商拿着盐引找灶户收盐,灶户自己卖盐换银子再用银子买粮,原本的正课盐改成交银子抵偿。有别的生计来源还好,没有别的生计来源,只能靠卖盐才能买米下锅的灶户,可有办法和盐商讨价还价?官员上门带着镣铐催缴正课银的时候他们可有别的选择?

  总之灶户死活听天由命了。”

  黄镇说道。

  “这就是市场经济了!”

  杨信笑着说道。

  “呃,这个词倒颇为形象,一切以市场来经济,但实质上是奸商和贪官污吏经济,从灶户手中一两银子能买一千多斤,到京城就五厘银子一斤了,不足四百里翻五倍。这还是京城水路便利,而且还是在一些水运便利的盐场收购,若是那些偏僻的盐场一两能买近两千斤,而水路不畅的内陆四百里能翻十倍。

  知道淮盐运到湖广,官盐的价格最多能翻多少倍吗?

  六十倍。

  盐场一两一千多斤的淮盐,在湖广能卖到最高六分银子。

  而且最多掺三成的沙子。

  不过若非如此,咱们也不会有这条发财的路子,他们翻五倍十倍六十倍的价,咱们翻三四倍就行了,而且咱们不掺沙子!要是都和太祖时候一样,无论正课余盐皆归于官仓,灶户交盐就能丰衣足食,谁还冒着杀头危险把盐卖给咱们?市场经济好啊,市场经济才有咱们,没有市场经济咱们就得喝西北风了!”

  黄镇说道。

  “被抓住呢?”

  杨信问。

  “被抓?谁来抓?从天津到苑家口,沿途所有关卡都知道我是贩盐的,但谁也不会抓的,给他们好处就行了,我把盐运到官盐翻十倍的地方翻四倍卖,拿出其中一倍打点,我照样还是能赚两倍利。大明朝的盐十成里面至少七成是私盐,有引的盐商在贩私盐,地方的豪绅在贩私盐,就连巡盐御史手下的官吏都在贩私盐。我这一条小船不算什么,两淮私盐贩子都如水师般几百艘船组队冲卡,朝廷的官兵根本不敢拦。你记住,官府根本不用理会,银子到了畅通无阻,大明就没有银子打不开的路子。

  但就怕同行,同行才是冤家。

  什么叫走私?

  走私即无法无天!”

  黄镇拍着杨信肩膀说道。

  这时候苗二已经登岸,他其实是这个灶户庄子的联络员,虽然灶户并不怕被盐场官员知道,他们同样也得给盐场官员好处,但这种事情终究不是光明正大的,走私生意一个带路的联络员必不可少,这种人也叫牵头。

  苗二职责就是带路。

  他那间破棚子卡在这条水道的咽喉位置,不过黄镇是老主顾,不需要太多麻烦而已。

  陌生客商就没这么容易了

  (感谢书友春风十里不如你1,我是草泥玛等人的打赏)。


  (https://www.bqwo.cc/bqw81093/4693654.html)


1秒记住笔趣窝:www.bqwo.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qwo.cc